探訪神奇實驗室③|“基因改良”找到農作物高產密碼

河南手機報記者 閆文瑞 視頻 劉媛媛

“做農業科研工作,先要把自己變成農民,然后才能成為了解農民、為農民服務的科學家?!边@是記者初見湯繼華時,聽到的第一句話。

湯繼華,河南農業大學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。從大學、碩士、博士再到工作,從懵懂少年到國內玉米育種研究的佼佼者,湯繼華的人生軌跡與玉米息息相關。

在湯繼華的學生眼里,他們的老師特別“土”,衣服穿來穿去就那幾套,鞋子也經常沾著泥巴,不像科學家?!拔业霓k公室里隨時放著行李箱,我的種子可不等人,說走就得走?!睖^華說。

1677770413685_副本.jpg

作為作物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、中原學者,湯繼華每年都要三赴海南。12月底去50天左右,3月底去一個月,5月中旬再去半個月,如此往復,才能保證一年種上三代玉米。十幾萬株玉米全部需人工授粉,從中選出4000個左右的果穗,然后用15父本測交后組配出6萬個左右雜交種,再篩選田間表現優劣。一年忙下來,也就能選出五六個好品種,實打實的“萬里挑一”。

1f146b2e07316d2b13649bcac55aa62.png

“你看到的這些差別,其實是由一個基因決定的。通過改變一個基因片段,我們就能讓玉米增加10%的產量?!睖^華從標本箱中拿起了光亮飽滿的品種玉米?!斑@是我們培育的豫單888,是適合籽粒機收的品種?!睖^華掰斷玉米棒子,把斷切面展示給記者看,“芯細、籽粒長,別看個頭不大,但我們頗有內涵?!?/p>

52f6eef781c875ed5696e6017451b44.png

據了解,河南冬小麥、夏玉米的輪作使夏玉米生產周期面臨很大的時空壓力,為了不耽誤種小麥,很多玉米等不到100%成熟就被收獲,用機收籽粒不但破碎率比較高,還容易發霉。“一切研究都要落到老百姓的實際生產中去,要能幫他們解決問題?!?/span>近些年,湯繼華帶領團隊瞄準市場需求,調整育種方向,相繼申請了10余個玉米功能基因的發明專利,選育出了12個通過國審和省審玉米新品種,并在生產上示范推廣。

“我是1994年開始做玉米遺傳育種工作,到現在已經將近30年了?!闭f起做作物研究最大的挑戰,湯教授表示是“與天斗”,“2003年我們在海南的試驗田遭遇臺風‘天鵝’,導致我們所有的實驗材料全部被淹死,融匯了多年心血的試驗田,顆粒無收。但是沒點百折不撓的精神,如何做研究?!睖淌谠阽R頭前微笑著說。

“我常對學生說,一個人一生能做成一件事就夠了,年輕人要耐得住寂寞、甘于吃苦?!碑斚?,湯繼華所帶領的團隊在玉米籽粒發育與灌漿、主要病害的抗性、雄性不育、雜種優勢形成的遺傳機理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突破,處于國際先進水平。

未來,湯教授的團隊主要圍繞核心種質資源的創新、建立高效育種技術體系、解決黃淮海玉米品種抗病問題、種子生產技術的研究等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攻關,繼續尋找讓玉米高產、優質并可持續發展的“基因密碼”。

8e2635e1e436be26b646c7558c42c7d_副本.jpg

責編:牛恒烜
分享
女人全光下身禁区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