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訪神奇實驗室②|讓農作物都有“超能逆”
河南手機報記者 閆文瑞
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眼下正是春耕備耕時節,可如果遭遇干旱、高溫、鹽堿、病蟲害等逆境,農作物將大量減產甚至絕收,嚴重制約我省乃至全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。如何幫助農作物“強身健體”,擁有“抗逆超能力”?位于河南大學的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實驗室,正在積極探索關于作物的“逆境生存法則”。
“這個大棚是我們的表型平臺,這些看著普通的小麥可都是我們研究員的寶貝,晝夜不停地研究都是為了在這些標本上現真章?!睂嶒炇业母敝魅乌w翔邊說邊轉動懸空架的手柄,在實驗大棚中開辟出一條道路,帶著記者向麥田走去。
初春的清晨,棚外還有些寒冷,棚內卻格外溫暖,麥穗微微泛黃,水肥正通過滴灌帶汩汩流淌,為小麥根部輸送“營養餐”?!拔覀冞@個棚可內有乾坤,能夠調節溫度、濕度、光照,還能模擬風,為抗逆標本提供‘四季體驗’?!睋w翔教授介紹,培育新品種的過程十分繁雜,需要用一個個完整的生長周期來觀察、驗證,但現在依靠這個平臺,原本一年成熟一次的小麥可以成熟四次,大大縮短了研究過程,為科研節省了寶貴的時間。
在實驗室里,記者了解到,即便在正常年份,我國大概有3億多畝的土地可能受到干旱或半干旱的影響;雨少的年份,大概會有7億多畝受影響,研究者們就是要找到那些抵抗干旱的植物調控分子,再應用到作物中,使它能夠在不良環境中生長得更好?!叭f物生長靠太陽,太陽活動能引發干旱同時也能提供‘光’,促進光合作用?!壁w翔說,當下,實驗室正在通過解析光合作用分子機制,發掘和解析調控相關的功能基因,找到提高農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密碼,從而為提高作物產量提供科技支撐。
“基礎研究非常具有挑戰性,它考驗我們提出的問題是否前瞻,取得的成果是否原創,這個過程很艱辛,但也很有意義?!壁w翔說他們最大的目標就是讓未來的小麥、玉米、大豆、棉花等作物都擁有“抗逆基因”,既不懼高溫干旱,也不懼鹽堿洪澇,成長為能抗逆、產量高、質量好的“智慧作物”,從源頭上為保障國家種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作出貢獻。